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 住房保障调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贵州日报》整版刊登《“驻”进群众心坎 书写幸福答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建引领开展驻村工作记事》

时间:2023-05-31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5月25日,《贵州日报》整版刊登《“驻”进群众心坎 书写幸福答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建引领开展驻村工作记事》,全文内容如下:

  

  绘出乡村风貌新画卷。图为六枝特区落别乡一景。

  

  画廊六枝,秀美之地。

  置身六枝特区的广袤乡村,组织强健,美景如画,产业兴旺,生活如蜜。

  2021年4月,乡村振兴开局之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第一轮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7名同志来到六枝特区落别乡、郎岱镇、岩脚镇,扎根乡村振兴第一线,紧紧围绕“一宣六帮”工作职责,探索实施以党建为引领,以组织建设、民生实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为抓手的“党建+N”驻村帮扶新格局,汇聚起共建美好家园和美乡村的磅礴力量,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看如今!那片奋斗过的土地,党组织建设更加坚强有力,村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正以昂扬的姿态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在新寨村村委会议室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机关第一党支部的学习会开得热烈。

  

  抓牢组织建设 稳固基层基础“压舱石”

  清晨,踏着朝阳,六枝特区落别乡新寨村驻村第一书记罗立平带上笔记本和笔,进村入户和村民交流畅谈。既拉家常也聊生产,在交流中逐渐摸清村情民意,还把大伙反映的热难点问题记录下来。罗立平利用村民的闲暇时间,用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语言讲起了党的历史。从党的发展历程和祖国的巨大变化,话题转到了村里的变化上。村民们也你一言我一语,都说现在不愁吃,不愁穿,日子越过越滋润,幸福生活都是党带来的。

  另一边,郎岱镇群锋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孙斌正带领着村“两委”,顶着炎炎烈日,逐户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走访,对全村脱贫户、低保户、三类重点人群等基本信息、收入情况、就业、产业发展及房屋安全、安全饮水、小额信贷、人居环境、乡村治理等情况进行全面大排查大摸底。

  “村里的工作周而复始却又纷繁复杂,他总是认认真真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孙斌同志很细心,很负责,每家每户的情况他都是一清二楚,他对群众的关心和对工作的态度,我们都很满意。”谈起孙斌的工作,村民邓召银如此评价。

  在村党支部带领下,群锋村党员干部还在森林防火、交通劝导、地质灾害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等各种急难险重的工作中带头冲在一线,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引领力不断增强,干群关系也在一次次的战斗中变得融洽和温情。

  于是,这样的场景成为常态。森林防火卡点值守处有人送来馒头、面包;看到路过的村干部,村民们也会主动招呼进来喝杯水、歇歇脚、聊聊天。

  两个不同乡村的场景共同勾勒出一幅干群关系和谐亲密,产业发展稳步前进的生机勃勃景象。

  时光回溯,2021年4月30日,罗立平和孙斌响应单位号召加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分别担任新寨村和群锋村驻村第一书记。彼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如何顺利将驻村工作开展好?成为两人当时面临的第一难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稳固基层基础“压舱石”,组织振兴是保障。

  在迅速掌握村情后,两人互相交流学习,不约而同地找到开展工作的突破点——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为抓手,提升党组织能力,助推乡村振兴。

  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第一步。认真指导村党支部规范“三会一课”制度,每月召开支委会、组织“主题党日”活动,每季度按时召开党员大会等,把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工作落细落实。

  同时,抓好村支两委换届工作。换届工作中,两人分别带领该村驻村工作队,旗帜鲜明地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换届选举全过程,当好换届“宣传员”“指导员”“服务员”。

  驻村工作队综合分析村支两委成员现状,在村里大力宣传换届选举工作,结合两个村的实际情况,多渠道选人,把综合素质强的优秀人才选出来、引进来、配起来,村“两委”整体结构呈现“两升一降”,即整体学历明显提升、能力素质明显提升、平均年龄明显下降,筑牢乡村振兴组织基础。

  此外,严格按照党员发展规程,多措并举,不断拓宽党员发展渠道,把大学毕业生、技术能手、致富能人、退役军人等优秀人才吸纳进村党组织,全力抓好党员发展。

  一套“组合拳”下来,新寨村与群锋村的村党支部更加有力,村支两委成员结构更加优化,村级运转更加顺畅高效,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坚持抓实基层的鲜明导向,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筑牢引领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行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步伐更加坚定。

  

  六枝特区落别乡新寨村党史教育“学教阵地”,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机关第一党支部开展结对帮扶。

  

  办好民生实事 厚植幸福根基“亮底色”

  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派驻六枝特区的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看来,民生,就是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更是村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想问题、办事情从村民角度出发,为民情怀一以贯之,民生的幸福底色才清晰明朗。

  这是一个个充满温情的民生故事——

  2021年深冬的周末,寒风袭人,郎岱镇渔塘村的孩子们穿上厚厚的衣服,相约着来到村活动室。

  孩子们推门而入,一阵暖流来袭。活动室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派驻村里的驻村第一书记赵瑞已将暖火炉开启,等待他们的到来。

  不一会儿,房间里传来阵阵琴弦拨动的声音,悦耳动听。原来,每当周末闲暇时,赵瑞就会在村活动室教村里的孩子们弹奏吉他。

  从入门指法、音符辨认、弹奏方式等开始,每一节课上赵瑞都耐心地向孩子们传授吉他弹奏的入门知识。在他的耐心指导下,如今,单调的音符已经逐渐能在学员们的手里组成有节奏的旋律。

  自2021年4月30日来到渔塘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以来,赵瑞经过全面的走访后发现该村虽然已全面脱贫,但村里孩子们精神文明建设还是一大问题。在与村支两委商量后,赵瑞深入村寨调研,并结合自身特长,决定由自己担任吉他老师,在村委活动室开设公益吉他培训班,吸引了不少孩子成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

  2023年3月26日,天色刚明,岩脚镇锦钟村已热闹起来,那一天,锦钟村的办公地点正式搬迁到新便民服务中心。

  村支两委的成员们早早起床忙碌,喜气洋洋搬新家,听到动静的周边村民也相约着一起帮忙,为村里的喜事出力,一起感受这份喜悦。

  “新的办公地点,是我们盼了多年的心愿。”锦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仕能感慨道,如今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的帮助下,这个心愿终于得以实现。

  原锦钟村便民服务中心是借用原民办小学教学楼,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楼房老旧有所损坏,难满足目前的办公需求。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派驻的乡村振兴驻村队员孙伟了解到情况后积极对接“娘家”,在“娘家”的大力支持之下,总建筑面积397.26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落地,较好地满足当前村里的办公需求。

  作为同一批到六枝特区驻村的队员,孙伟与赵瑞也常常交流,寻找两个村发展的共同点,从做好民生实事出发,致广大而尽精微,共同努力做好乡村振兴工作。

  在两个人的努力下,渔塘村和锦钟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打造了公共区域文化广场,加修产业路,补齐全村路灯,更用心用情解决每一个村民迫切关心的问题。

  道路畅通产业更旺……一件件,一桩桩,汇聚民心,关乎大局。驻村工作队坚持民生为本,厚植幸福根基,以真情,尽全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让幸福有了更亮丽的底色。

  

  调研纳骂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刺梨酒厂),了解刺梨酒厂建设及产业发展情况。

  

  推动产业发展 逐梦乡间沃野“织锦绣”

  产业兴,百业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只有产业兴旺了,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在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指导、配合村党支部把大力发展产业振兴放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有力推动乡村振兴“大步走”,更快更好地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

  5月,春风轻拂,万物生长。六枝特区落别乡纳骂村的小黄姜种植示范基地里,小黄姜们在土地里沐浴阳光尽情舒展身姿,迎风生长。

  基地负责人是纳骂村5组村民陶秀刚,曾经一直在外地做生意。2019年,随着脱贫攻坚期间村里基础设施等明显提升,陶秀刚决定返乡,经过一番考察种下70亩小黄姜,但由于缺乏技术,当年小黄姜的收成较差,陶秀刚一度放弃了这个产业。

  “差点就和小黄姜错过了,还好有罗书记的鼓励。”看着眼前的基地,陶秀刚言语里满是庆幸。

  2021年,在驻村第一书记罗瑞星的鼓励和帮助下,陶秀刚重拾信心,再次种植小黄姜,这次得到技术指导的陶秀刚迎来大丰收,并在第二年把种植面积扩大,带动更多当地村民增收。

  罗瑞星是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于2021年4月30日,派驻纳骂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后,罗瑞星迅速投入工作,进户走访掌握村里基本情况,经过脱贫攻坚期间的艰苦奋斗,纳骂村已全面脱贫,并且村里还发展起不少产业。

  对村情有了初步判断后,罗瑞星决定立足实际情况以产业为抓手,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助推乡村振兴的根本举措。

  理清发展思路和方向,行动刻不容缓。对原有产业持续巩固、提质增效,鼓励村民种植较有基础的水稻、玉米、油菜等传统农作物,并积极对接将产业路修通,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种植机械化。

  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村里2600亩刺梨管护,提高刺梨产量和质量,积极对接稳定销售渠道,累计销售刺梨约45万斤,销售收入约105万元。经过多方努力,当前村里已与刺梨加工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此外,罗瑞星还积极引导村民结合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畜牧养殖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业产业。在他的帮助下村里原本只有40只羊的养殖户,建起了新的养殖圈舍,存栏黑山羊增加到100余只,更重要的是将养殖技术教给更多村民,为后续畜牧养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纳骂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村容村貌发生变化,村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围绕产业振兴持续发力,着力培育壮大有本地特色的乡村产业,逐梦乡间沃野,为乡村振兴“织锦绣”提供更加充沛的动能。

  

  六枝特区落别乡新寨村党史教育“学教阵地”,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机关第一党支部开展结对帮扶。

  
完善基础设施 扮靓和美乡村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兴旺,也要生态宜居。

  花木灿烂时节,六枝特区万物勃发、生机盎然。走进乡村田野,只见村道平坦干净、农舍庭院花香四溢,目之所及,皆为风景。

  驻村工作中,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把宜居农房建设试点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召开支委会、党员大会反复研究,并组织党员实地调研论证,商议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农房功能优化、农房风貌靓化、农房环境美化提升为主攻方向,有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质向优,加快实现乡村振兴新突破。

  进村,赏心悦目;入院,别致静雅……

  一场春雨过后,置身岩脚镇青杠林村,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小院优美宜居,“凤栖梧桐树,喜乐青杠林”主题的文化墙独具特色。美丽的村庄如明珠般洒落在青山之间,以蝶变之姿展现出乡村之美。

  蝶变在何处?在旱厕改造、在污水治理、在道路整治……印象中“脏乱差”的青杠林村三组,迎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而它的改变得益于一个项目和一个人。

  2021年4月30日,罗祥鑫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来到青杠林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来到村里,我想的就是结合我们住建人的专业所长为村民们干点实事。”

  于是,罗祥鑫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帮助青杠林村争取省级“宜居农房”试点建设项目。

  项目争取到后,罗祥鑫出人意料地将建设试点放在三组,“三组是村里环境最差的,放在那边怎么建设得下来?”面对质疑,罗祥鑫不多言语,只是躬身苦干。

  “想要全面改变村里的环境,就要从最难的地方入手!”罗祥鑫说,越是艰难越要攻坚,方能突破局面。

  为确保宜居农房建设工程如期开工,罗祥鑫和村支两委利用晚上开群众会,给涉及村民全面讲解政策、理清思路、讨论方案。2个月的时间里,罗祥鑫和村支两委组织了20多场群众会。针对在群众会收集到的问题,罗祥鑫和村支两委再一家一户上门拜访。最终村民意见达成一致,宜居农房建设工程如期开工。

  “环境好了,大伙生活更舒适,罗书记是为了我们好。”罗祥鑫的奔波被村民范朝刚看在眼里,主动拿出自己家地来支持宜居农房建设工作。在一期工程改造的公共空间中,青杠林村村民无偿提供的土地总共有18处,村民积极投工投劳200余次。

  开工建设后,罗祥鑫带领该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筹措建设资金,详细地工作规划,因地制宜采用“微改造”“织补”“修复”等手法,尊重村民意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体现“乡土、乡愁、乡情”。

  如今,青杠林村的宜居农房建设计划已经完成了一期工程,正在推进二期工程的建设,逐步将其打造成集民宿、旅游、养老等于一体的山地特色花园。

  驻村工作队始终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为落脚点,创新思路、就地取材,着力打造环境优美、秩序优良、内涵丰富的文明乡村。

  春风化雨时,花开遍地香。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用行动诠释奉献。

  他们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真情帮扶,真抓实干,扎根基层一线,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以一抹党建“红”,绘就乡村振兴多彩画卷。

  看!那条围绕乡村振兴加速上行的“幸福曲线”越发清晰。新一轮驻村工作队即将进驻所派村,继续接力奋斗、接续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原文链接:http://zfcxjst.guizhou.gov.cn/jszx/jqdt/202305/t20230525_7989413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住房保障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

住房保障调查网 zfbzd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4891号-60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