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 住房保障调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上海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30周年座谈会召开 ( 2021-05-29 )

时间:2021-06-02 作者: 来源:

  5月28日,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召开上海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30周年座谈会。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书记王醇晨、市住建委副主任马韧出席会议并讲话。

  座谈会以“勇立潮头敢为先,奋楫扬帆谱新篇”为主题,邀请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开拓者、亲历者、见证人进行交流,包括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历任领导、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代表以及从事住房公积金制度研究的专家学者等。通过共同回顾住房公积金制度30年创建和发展历程,总结发展成绩和宝贵经验,寄语制度未来发展蓝图。

  会上,市建交工作党委书记王醇晨指出,30周年,既是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的里程碑,也是制度改革创新的新起点。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着力服务百姓安居宜居;进一步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从公积金制度发展的光荣历史中汲取开拓奋进、改革创新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激扬“比学赶超”的干事志气,全力以赴推动公积金事业高质量发展。

  1991年上海率先在全国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经过30年探索和实践,上海住房公积金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截至目前,上海住房公积金累计缴存13300亿元,实缴单位45万家,实缴职工884万人,累计提取6350亿元用于支持住房消费,累计向290万户家庭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10200亿元,为推动住房制度改革、转换住房分配机制、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发展过程中,上海大胆创新、认真求证,摸索出一条具有上海住房公积金特色的发展之路,积累了许多敢为人先的创新之举和宝贵经验。

  一是创设制度趟出一条新路。上海创建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住房制度改革生动实践,在全国得到普遍推广和广泛复制,1992年上海率先发放个人住房贷款,1997年又创新建立补充公积金制度等。

  二是拓展功能勇当开路先锋。上海创造性实行提取住房公积金归还贷款 “冲还贷”模式,切实缓解职工还贷压力。首批开展利用结余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首创使用廉租住房补充资金收购公租房,帮助新市民、青年人才解决阶段性居住难问题。近年来聚焦“老小旧远”推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提取公积金政策等。

  三是破解难题打造先例典范。2015年上海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全国首单住房公积金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化产品,还推出公积金贴息贷款业务新品种,为建立健全资金管理长效机制提供上海经验。

  四是管理服务树立行业标杆。1996年出台全国第一部公积金地方性法规,率先迈出管理规范化、法制化步伐。在全国首开12329公积金服务热线,打响上海公积金服务品牌。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推动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合作框架建立等。

  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对住房公积金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十四五”时期,上海公积金要紧紧围绕“改革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健全缴存、使用、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新要求,着力从五个方面从持续发力、再开新局:

  一是扩大制度覆盖范围,鼓励灵活就业人员缴存,完善弹性缴存机制,使公积金惠及更广大群体。

  二是拓宽资金使用渠道,坚持供需双向、租购并举,重点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和城市更新,助力解决好大城市中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突出问题。

  三是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提升就近可办、线上速办、异地通办水平,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四是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合作机制创新,在长三角示范区内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工作经验。

  五是推动数字化转型,拓展应用场景,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全方位赋能,建全高效安全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智慧公积金。

  下一步,在建党百年华诞和公积金制度“三十而立”的更高起点上,上海公积金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从公积金制度发展的光荣历史中汲取开拓奋进、改革创新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激扬“比学赶超”的干事志气,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落实好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服务好百姓安居宜居,全力以赴推动公积金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住房保障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

住房保障调查网 zfbzd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4891号-60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