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期,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青海省广播电视局联合在北京召开了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创作研讨会。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肩负着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积累经验、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示范的使命。《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立体展现了青海山河之美、生态之美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该片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将研讨会发言内容进行刊登,以飨读者。
中国自然类生态纪录片的优秀范本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廖祥忠
作为首个“国家公园”示范省,青海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是国家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这部作品全面展示了青海省近年来努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这部作品是近年来中国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创作生产中的优秀范本。作品以《草·海》《冰·河》《峡·谷》三集为主题,呈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种种神奇造化:冰川雪山的苍茫洪荒,微观生物的神奇复杂、万千物种的生命奥秘,从自然到生命,从宏观到微观,浩繁博大;与同类型题材作品相比,其诗化的视听语言,宏观与细微的张力,悠远舒缓的节奏,以及国际化的制作团队,都使其呈现出不同寻常的艺术特质,令观者不仅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极致之美而慨叹,也为国家江河山川之壮丽瑰奇而充满自豪。
自然生态类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纪录片样式,因其题材与视野超越国家与民族而具有全球性,成为最具国际化特质的类型。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是生态资源大国。将中国生态保护话题放置于世界体系,相信《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的艺术成就,会推动中国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国际地位的提升。
《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对地球高原生态的诗化呈现,对从事生态保护工作者的成功刻画,对与草原共存的牧民生活的书写,也是对人类生态影像资料库的丰富;通过对中国政府实行国家公园体制,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展示,反映了中国人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自然资产的美好愿望,凸显了中国为保护人类共同家园所做的贡献。
立足地球之巅、面对浩瀚苍穹展开思考,考古学研究证明:假如把地球的四十亿年历史比作一天,人类二百万年的历史只不过相当于最后的三十八秒钟。这个最年轻的物种,在几十秒里创造了伟大的人类文明。优秀作品在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之上的思想之美更耐人寻味,《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在展示自然生态之美的同时,也尝试探讨人类与自然、宇宙与生命、当下与永恒的话题。
国产自然生态题材纪录片的样板
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理事会秘书长 张延利
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主题突出、视角独到、画面优美,立体展现了青海山河之美、生态之美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一、社会反响热烈长尾效应显现
从传播效果的角度看,本片无疑是成功的,不仅获得了理想的传播效果,还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和行业关注,是近年来少有的能够获得热议的国产自然生态题材纪录片。
第一,采用多家卫视联播,央视纪录频道重播、多家新媒体网站同步跟进的方式,这样的推广力度也取得了关注的效果,这是纪录片独享的优势和资源。
第二,借力借势,紧跟时事热点,策划宣传热点,推出了“人大代表向总书记展示的两种大萌猫,这部纪录片里全都有”这样的推文,形成了网民的关注点。
第三,如何利用短视频形式来延展长视频的内容价值,实现二次传播,形成长尾效应,本片也作出了有益探索。目前,我们正与导演团队沟通,制作推出一批精品短视频,不仅要在各大线上平台进行发布推广,还要走向线下,以期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大屏小屏幕共振的全媒体传播局面,形成有效的传播长尾效应。
二、制作质量上乘人文关怀浓厚
该片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首先是标题略胜一筹。《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突出“我们”,与观众形成共情共鸣,这对纪录片的传播非常重要。其次,和国家公园这个题材的稀缺性有关,本片算是第一部该领域的作品,有着“首发”效应,能够第一时间吸引自然类纪录片爱好者的关注。
该片能够持续引发关注,因为一流的内容品质。片中不仅呈现了国家公园如诗如画、雄浑开阔的自然风光,为观众带来愉悦的视觉体验,还巧妙的通过科研工作者、摄影家、登山爱好者等不同身份人物来串联起国家公园的不同区域、不同物种,在展现自然生态之余,更启发人们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更为立体的呈现方式,赋予了本片更多东方式的“天人合一”的哲思韵味,有别于纯记录动物物种、记录自然环境的自然科学纪录片,这也是能够引发观众深层价值共鸣的地方。
三、总局指导支持彰显使命担当
该片的成功离不开国家广电总局的有力指导,离不开青海省方面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多方合力生产出这样一部作品,为国内纪录片,特别是国产自然生态题材纪录片打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自然人文纪录片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郭长虹
自然类的纪录片拍摄有它特定的困难,《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可以说是一部成功之作。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优点:
一、该片是一部拍出了人文气息的自然类纪录片,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自然人文纪录片。孔子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地是不言的,所有的色彩是人赋值的,它美丽不美丽、野性不野性,都是人的感受。王国维所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我们跟自然是这样的一种关系。片中的15个人,就是在这个特定环境里生活、工作、思考,和自然对话的一群人,这一群人对自己身处环境的一种理解。他们的理解是设身处地的、身临其境的理解,这一点是本片比较突出的特质。
二、它完成了作为一个自然人文纪录片特定的美学建构。自然纪录片有一个使命,就是不屈不挠地记录山河大地的每一个细节,就像本片中记录的很珍贵的影像,比如说凤头鸊鷉孵蛋的场面,一种毛茛在水下开花的场面,这就是自然奇观。用更好的技术手段把这样具有文献价值的影像记录下来,非常有价值。
三、该片平衡了影像叙事和学术叙事之间的关系,具有良好的传播力。跟自然人文相关的纪录片,学术立场和叙事立场之间如何协调,是创作领域里经常出现的矛盾。如何平衡这两点,实际上决定了这个纪录片的传播力。一方面在学术上立得住,拍的每一朵花、每一滴水、每一片沼泽、每一片冰川都经得起学术的审视;另一方面这个故事是影像传播的故事,让老百姓看得懂、看得好、看得赏心悦目。
四、它拍出了三江源的特质,为我们深入地了解国家公园这个概念提供了教材,片中运用了很多技术手段,微距的、航拍的、水下的。类似题材的纪录片很多,但是该片主创团队用海派纪录片特有的细致和细腻的风格,用影像上的极致和叙述上的克制,把这个对象表现得很完美。
总体来讲,该片讲述的人与自然的故事是相当成功的,观看者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再次对出品方和主创团队致以敬意。
区域形象传播和地方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君健
《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纪录片是自然和生态题材的纪录片。青海这片广袤的土地讲述了中国大地上的自然故事,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自然题材纪录片具有很高的技术难度和知识壁垒,对这一题材创作的设备要求也很苛刻,不少设备都是为了在野外有限条件下而专门特制和改装的。因此不管从画面内、画面外,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这部纪录片在选题和制作上的努力。
这部纪录片采取了网状叙事的策略,聚焦于青海高原上丰富的自然生态,以及国家森林公园中的研究者、保护者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每个人与自然界都形成了独特的关系。我们透过一系列的细节和故事了解自然的奥秘,也进入到拍摄对象的生活中,感受到他们与大自然之间的个性化情感。同时,这部作品还将时间轴线置于叙事的考量中,展现了国家公园和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这部纪录片有两个很重要的价值令人印象深刻。首先从这部纪录片中我们透过国家公园这一概念重新认识了青海,也给青海树立了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区域文化的传播框架,这是区域形象传播和地方文化建设的一个很好案例。我们很期待看到这个系列继续走入其他省份,用生态文明主题和自然题材纪录片更多地挖掘当代中国的多样故事,也更好地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推介与传播中国境内的地域文化。其次,影片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展示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丰富关系,自然界不仅仅是自然的提供方,而且也是人类心灵的栖息地、美好情感的启发者、万物的生存智慧的体现。
中国自然类生态纪录片的优秀范本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 仲呈祥
纪录片是现代人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不可或缺的,很多杰出的学者把纪录片当成拓展知识的一块必要窗口,纪录片是一种形象的影像化教材。而该片也是需要观众以一种沉稳不浮躁、深思而不肤浅的鉴赏心态细细琢磨、认真品味,方能领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纪录片人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家,没有思想的纪录片是没有灵魂的。”《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实践证明:一个有出息的人民的电视艺术工作者,在完成命题作文的时候,是可以满足时代的需要、人民的呼唤,尊重自己的个人艺术追求,创作出好作品,这两者是不矛盾的。该片成功证明了文艺跟时代、政治的关系,命题作文是可以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该片描述了中华哲学、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感,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植物的关系,表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富有的启示意义。这部片子还肩负了通过纪录片叙事,向人类,向世界,向国际上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任务,该片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和概念的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的一种贡献,这个思想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全世界全人类所接受,也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这个片子不仅是属于青海的,属于中华民族的,更是属于全人类的,全人类都面对这个课题,我们的国家公园高扬起了一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旗,这个思想是贡献给全人类的,该片的意义不可小觑。
中国自然、中国文化的新解读、新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 何苏六
中国是全球国土最美丽的国家之一,而国家公园更是越来越成为人们选择旅游休闲的目的地。这是因为国家公园机制的设置,帮助更多的人发现它的美,懂得它的独特。这也符合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本身就是一种哲学。《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能够用一种哲学的高度去看待人与自然,而且用极致的语言方式呈现出来,是本片的一个新高度。这种高度很难,因为本片并没有完整的故事链,也缺乏情节化的叙事,而用一种文化的自信,表现中国国家公园中所展现出来的人与自然关系,是我们分享给世界的一种东方精神财富。
该片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中国自然、中国文化的一种新的解读、新的传播,将自然的密码跟文化的基因在国家公园中呈现出来,又解码传递出去。这是该片导演带着哲学性的思维在真正思考,沉下来去找到适合本片的表达语言,就像片中美术老师带着学生去采风的时候说:“在草原上,花草都是矮的,人要俯身下去才能够长久地凝视”,这需要一种亲和力。片名中提到的“我们的”,也是充满了感情和亲和力,这样的心境设计非常有奥妙。
该片中体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示了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让外国人没有想到我们自己不仅要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要保护环境,展现了执政党的生态文明理念和责任担当。国际知名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先生讲了一句非常朴素的话:“人一定要懂得大自然的节奏和力量”,这是这位80多岁老人用毕生的精力总结出来最高的创作法则。所以希望创作团队有机会用一种更高级的符合东方哲学、东方文化的理念去展示我们的国家公园。
向世界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纪录片
《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 邓 凯
《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不仅为青海的壮美山河所赞叹,也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更是对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心生赞美。
该片非常简约,给人印象深刻,共三集。第一集《草·海》讲生态修复,将镜头聚焦黄河源和祁连山的国家公园,还有青海湖的鸟岛。第二集是《冰·河》,第三集是《峡·谷》,设计巧妙,每一集组织了四到五个不同角色的人物,将各自对自然的感受和体验娓娓道来,让观众在领略自然美景的同时,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有了深刻的体悟。
该片充满了精神性和人文色彩。尽管我们的片子还是以人的视角进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这个片子却赋予了人跟自然须臾不可分离的情感联系,这一点特别打动人。第一集中,拍摄野生动物25年,曾经200多次去青海湖,有几十次到了三江源和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摄影家葛玉修,他说:“鸟是我的伙伴。到这个地方,就看鸟给你跳舞,听鸟给你唱歌”,这是一种何等的享受。我想到四个字“万物有灵”。看了这部片子之后,眼前有美景、耳旁有天籁、心中有歌声,让人不禁想起了陶渊明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我们的自然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之后,有一种正向价值,会让我们这个社会,让我们每一个接触到这么多美景、置身美景其中的人变得越来越好。片中植物分类学者钟鑫说,“在高原上,所有的生物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现代人的内心也需要被荒野所滋润”,人与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该片制作采用极富美感的影像,视角很多,视野宏阔,画面优美,不输国外人文地理大片,既有很开阔的镜头,又有微观的细部特写,有很多垂直的镜头,极具视觉冲击力,还有一些贴近地面的直推镜头,给观众的体验非常独特,通过该片能激发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该片的语言很美且富有哲理,引人深思。第一集中刘云迪说:“有一天你走进国家公园,唤起的不再是某种教化的环保激情。”内心中对美的那种推崇被激发出来,不再是某种教化的环境激情,而是想与家人分享的荒野的宁静和快乐。
该片的表达手法高级,把功利性的色彩降到最低,用最好的画面、普通的人物,潜移默化地讲述生态保护的故事,片中采用国际化的语境,不仅仅让中国人,而且是让全世界感受到中国青海的山川之美,人跟自然的和谐关系。
全面展现生态文明建设丰硕成果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专题点评
《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纪录片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方位展示了青海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生动实践。此片立体再现了青海山河之美,三江源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生态画卷,激起人们热爱生态、保护生态的自觉意识。
突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主题主线。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提出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制作播出的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契合了宣传大美青海,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理论,突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主线,精彩地呈现了青海严保生态保护红线,建设国家公园的奋斗进程,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
细节展示生态保护大变化大成果。《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广泛走访山地摄影师、动植物学家、历史学家、环保志愿者等,邀请青海生态保护的代表人物和见证者走进节目,讲述他们与国家公园的故事,倾听他们对自然的感悟,展现青海生态保护方面的可喜变化,宣传生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的理念。纪录片从个体的视角展示国家公园设立之后,人们对生态修复的成功实践,反映出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引导人们重新认识自然与人类,思考发展、保护与平衡之间的关系。
生动呈现国家公园自然生态风貌。中华十分美,七分在西北。《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真实完整地展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和多个自然保护区,航拍镜头下的扎陵湖、鄂陵湖、年宝玉则山谷,高原美景美不胜收。纪录片中,航拍镜头越过巍峨的雪山,趟过金色的河流,阳光下的青草地一望无际,自然色彩让人心旷神怡。在世界最高的山脉之间,慢镜头回放生命盎然绽放,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从远古走来的荒漠猫、凤头鸊鷉、水中开花的云生毛茛,那些非凡的生灵、自然界变幻莫测的景物,凸显了高原生物的生命之美,而观众也在航拍的镜头中,开启了一段美轮美奂的国家公园之旅。
全网黄金时段播出引起广泛关注。《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在台网端融合传播、一体联动。青海广播电视台青海卫视、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东方卫视、百视TV、看看新闻等多渠道共同推出,湖南卫视和芒果TV同步更新节目。纪录片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截至3月22日,芒果TV播放量达334.5万次,新浪微博话题《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阅读量达1421.4万次。网友表示,为国家公园的美景感到震撼,纷纷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点赞。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住房保障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住房保障调查网 zfbzd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