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一座不朽的丰碑!
你第一次听说它,也许是在课本上。随着老师慷慨激昂的讲述,年少的你,想象着当年激动人心的时刻;
你第一次看到它,也许是在荧幕上。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攻克科技难关后喜极而泣的脸庞,让你湿润了眼眶,也开始思考人生的选择;
你第一次走近它,也许是在纪念馆。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一句句解说,让那段历史渐渐生动,你想沿着前辈的足迹,去探寻人生的意义。
一
1945年7月,美国研制出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此后,它不仅是战略武器中的“毁灭之神”,更是政治讹诈的王牌。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采取孤立、封锁、遏制、打压政策,并在朝鲜战争期间,武装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面对西方霸权主义咄咄逼人的嚣张气焰,新中国并不畏惧。
1956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庄严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就这样,我国科研工作者在经济落后、工业和科研基础薄弱,资金、设备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1964年10月16日,随着沙漠深处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爆炸;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在新中国70余年的历史上,“两弹一星”对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二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细细想来,仅从1999年提出“两弹一星”精神之日算起,就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可这种精神穿越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勇攀高峰。
先辈们用“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宝贵精神创造了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而这二十四个字更是成为共和国昂起头颅、挺直脊梁的强劲支柱。
作为一个年轻的生命,郭永怀为我们诠释了“有限与无限”的辩证法。所以,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找到他时,才会发现他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胸前保护着完好无损的装有绝密实验资料的公文包。
作为一个普通的牧民,更正为我们标定了“平凡与伟大”的坐标系。1958年的那个深秋,为了祖国的需要,他和6000余户牧民一起离开那片世代繁衍生息的热土,谱写了一曲历经磨难、重建家园的壮歌。
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孙希让为我们衡量出“初心与使命”的最大值。“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但也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
作为一名我国核事业的开拓者,彭桓武为我们说明“个人与集体”的相对论。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之后,他提议奖章由九所集体保存,并提笔写下“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我认为国家的强盛才是我真正的追求,那正是我报效国家的时候”……这些流淌着真情实感的话语,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道德向往,呈现出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
是什么力量,让鲜为人知的共和国往事,历经岁月变迁,一次又一次的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又是什么理由,会让我们在今天依然需要它的光芒与力量,帮助我们汇聚攻坚克难的伟力、成为我们勇于担当的动力?
三
1963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诞生,需要进行大型试验。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刘兆民怀着一腔热血来到了金银滩草原。不仅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实验设备的简陋也超乎想象。
可是,靠着一颗爱国的心,这个年轻人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志向与民族复兴紧紧联系起来。他说,“只要有一颗爱国的心,不管是生活条件也好,气候条件也好,工作条件也好,都可以克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最困难的时候是实验室灯火最明亮的时候,最饥饿的年代也是创业者歌声最嘹亮的年代。
半个世纪过去了,住着干打垒,吃着青稞面窝窝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可“两弹一星”精神在传承与发展中凝聚成了时代共识。它是爱国!是创新!是奋斗!是上进!它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它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激励共产党人不断前行;它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展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首个“中国航天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在2020年9月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重心长,“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半个世纪以来,“两弹一星”精神从未过时,它一直伴随着时代前进;半个世纪以来,“两弹一星”精神从未停顿,它就在每一个奋斗者的心灵深处。
四
翻阅历史,青海作为“两弹一星”精神的诞生地,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的光荣使命。72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代又一代的青海儿女用行动把“两弹一星”精神转化成了开发建设新青海的不竭动力。
其实,那段在金银滩的往事从未走出我们的视线。
它在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里。纪念馆开馆以来,深入发掘和研究原子城的红色文化,以史为本,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拓展社会教育功能,慕名到原子城及纪念馆参观游览、接受教育的公众累计达360万人次,年均30万人次,25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300余名省部级领导干部先后到原子城视察或专程到纪念馆参观。
它在“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里。学院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为国保单位建立遗址档案,为亲历者建立口述历史人物档案,挖掘背后的故事,让每个教学点展现出“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
它在青海师范大学的校园里。青海师范大学成立“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建设“两弹一星”展览馆,自编自创红色话剧《永怀之歌》,通过“一院一馆一剧”的红色教育平台,深入挖掘“两弹一星”历史遗存与文化基因,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方面,摸索出了一条颇有成效的道路。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定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转化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
我们看到,在“创造者”之后,不同时代的传承者,不断丰富着这幅精神画卷——
她是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祁连山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学生杨玉婷。作为纪念馆的一名“红领巾”讲解员,她把邓稼先的故事牢牢记在了心里,希望自己长大后,也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她是原子城纪念馆的讲解员张海花。“每一次讲解我的内心都会涌出无限的感动,讲得多了就像是在讲自己亲人的故事。我最自豪的事情就是通过我的讲述,让更多人了解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当然,他们的精神也在不断激励着我向前进。”
她是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格日措。加入研究院后,她带着学生走访了不少221厂的老同志,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一下子把她们拉回共和国初期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格日措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很敏锐,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去了解历史、了解前辈的报国热情,并拥有真正的精神传承,让年轻人觉得自己离‘两弹一星’精神并不遥远。”
五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传奇。当事件成为历史,精神便在后人解读中得以留存,在后人的继承中获得永生。
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生命。在生命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临终前,他所关心的仍然是如何发展我国的尖端武器,“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时隔三年,青海民族大学理想信念宣讲团成员郑璨欣依然会想起自己第一次来到金银滩,在当年三位大学生技术人员牺牲的221基地一分厂旧址一处工位旁默哀追思的场景。那天起,郑璨欣告诉自己,传承好“两弹一星”精神,是自己一辈子要做的事。
“两弹一星”精神源于历史,更属于当下。
今天,在“两弹一星”精神的孕育诞生地,各族儿女正在续写这本厚重的“传承日记”。从三江源头到湟水河畔,从柴达木盆地到祁连山下,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知识积累,更是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
回顾青海的发展历程,我们走过的每一步,无不伴随着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丰厚精神资源,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海人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伴随着精神的追寻,事业也在延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使命任务,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更要有新的精神。这个新精神,是站在昆仑之巅、守望全国和世界的登高望远精神;这个新精神,是交往交流交融、不断融入全国和世界发展格局的自信开放精神;这个新精神,是维护民族团结、保护绿水青山、造福全国和世界的团结奉献精神;这个新精神,是把握新时代新要求、激励新担当新作为的不懈奋斗精神。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两弹一星”精神不仅是一座纪念馆、一幕话剧、一场宣讲,更像是发源于青海的那一条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孕育与滋养着中华大地的水塔。
前行吧,青海!高高擎起“两弹一星”精神的火炬,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明天!(咸文静 张多钧)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住房保障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住房保障调查网 zfbzd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